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工作,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一係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采取了一係列新舉措,引領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不斷創新發展,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推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新的曆史性成就。從雪域高原到塞外草原,從天山南北到西南邊陲,少數民族群眾生活蒸蒸日上,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各族人民心向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我國各民族麵貌、民族地區麵貌、民族關係麵貌、中華民族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成為新時代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生動寫照。
民族地區如期實現脫貧,迎來曆史性變遷,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攜手過上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擺在全國改革發展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的政策措施之密集、扶持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為民族地區發展注入勃勃的生機和活力,民族地區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進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高山鄉的布楞溝村,3600畝高標準梯田環繞村落,整齊劃一的紅磚紅瓦房坐落山間;5米寬的水泥硬化路綿延村外,地下15公裏的自來水管通向每一戶村民家裏……
而在2013年之前,這裏是另外一幅景象。布楞溝,東鄉語意為“懸崖邊”,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溝壑縱橫,村民吃水困難,要麽喝雨水或者鹽堿水,要麽往返30公裏到洮河取水;全村都是又窄又陡的土路,八成以上群眾住的是土坯危房……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赴甘肅調研考察。在布楞溝村,總書記希望鄉親們“發揚自強自立精神,找準發展路子、苦幹實幹,早日改變貧困麵貌。”經過幾年努力,布楞溝村發生了巨變。
“水來了,路通了,我還貸款養了200多隻羊,年收入能達到20萬元以上。”說起變化,村裏的養殖大戶馬建英滿是感慨:“感謝黨的好政策,村子一年一個樣!”
布楞溝村所在的臨夏回族自治州,是國家重點扶持的“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像“三區三州”這樣貧困發生率高的民族地區,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貧困程度深。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多個部門相繼出台支持“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文件,專門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作出部署。從住房安全、飲水安全到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各項扶貧舉措一項項推進,昔日阻礙當地脫貧致富的“窮根”被一一斬斷。
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國家累計向5個自治區和貴州、雲南、青海3個多民族省份(以下簡稱“民族八省區”)下達民族地區轉移支付3800億元、均衡性轉移支付2萬多億元,有力地支持了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產業扶持、資金投入、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提升,一項項扶持政策接踵而至,一個個扶貧項目紮實落地,讓民族貧困地區的整體麵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