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衡(1209--1281),字仲平,號魯齋。元代著名理學家、政治家。祖籍為懷州河內(今焦作市李封村)人。金大安元年(1209)生於河南新鄭縣,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於李封村,享年72歲。
許衡自幼聰明好學,"嗜學如饑渴","所授章句過目輒不忘"。七歲上學,就向老師提出讀書何為?老師說:"取科第耳"。許衡不以為然地說:"如斯而已乎"。老師對七歲幼童有如此天資,感到非常奇怪。由於他在學習中經常提出一些老師難以解答的問題,所以先後三個老師都以"吾非其師"而辭教。許衡青少年時,家境貧窮,為了能多學知識,讀一本好書,他經常跋涉百裏借書抄讀。金大興二年(1233年),蒙古兵臨新鄭,許衡眾人由洛陽過黃河經河陽(今孟縣)北上逃難,盛夏酷暑季節,人們又饑又渴,眾人見路邊有一梨樹,都爭著摘梨吃解渴,唯有許衡獨自-道旁乘涼。有人勸他說:在這亂世中,梨園主人也不知逃到哪裏去啦,摘幾個梨吃有何妨?許衡卻說:"非其取而取之不可也,梨無主,我心獨無主乎?"許衡北上到了河北大名府,開始辦學讀書。由於他能恭謹,"人見有其德……",求學的人很多,並匾其齋為"魯齋",白此號稱"魯齋先生"。不久,他聽說提學姚樞棄官隱居蘇門,就專程前往求教,刻意憤讀儒家經典。他重視經世致用,痛感北方的社會混亂,立誌治國安民。
蒙古憲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出王秦中(今陝西省),設京兆宣撫司進行封建統治。經賢達推薦,許衡被忽必烈任命為京兆提學。許衡讓各郡縣都設立學校,規定"民至八歲,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子弟,皆令入小學",從幼小教起。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自覺學習,讓人懂得"知"與"行",告誡人們在學習上切不可自滿。由於他"皆設學校,民大化之",使得秦地文化有了很大發展,有力地維護了忽必烈的統治。在秦地治學數年,備受秦地民眾稱讚。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任許衡為國子祭酒,總攬全國教學。1261年,許衡因病辭職還故裏,元世祖讓他帶病兼理懷孟教育工作,下詔任他為懷孟教授製。
至元二年(1265年)的一天,元世祖問翰林侍講學士竇默:"我很想得到一個象唐朝魏征那樣的人,能敢於給我提意見,以幫我改正缺點,不知朝中有無這樣的人。"竇默說:"犯顏諫諍,剛毅不屈,則許衡其人也"。於是,元世祖命許衡為議事中書省。許衡在中書省任職期間,"不為利誘""不為勢屈",時有"元代的魏征"之稱。他通過對曆史和當時社會狀況的分析,先後給元世祖上了五道奏疏,為元朝統治者提出了很多立國治世的好建議。他斷言,蒙古貴族要想長久統治中原,必須實行漢法,其關鍵在於"立法"、"用人",而其根本則是"農桑學校"。認為"能是二者,則萬目皆舉。不能是二者,它皆不可期也"。這種比較切合實際的思想,對維護元朝統治起到了鞏固作用,倍受元世祖信賴。
至元六年(1269年),許衡受命同太常卿徐世隆定朝儀,接著又同太保劉秉忠、左丞張文謙等一起議定官製,實行簡政改革,定出了中央集權機構的設置,減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冗長增置的台院"。這新的官製利國利民,得到了元世祖的恩準和讚賞。至元七年,許衡為中書左丞,當時中書平章政事阿合馬在朝擅權,不少大臣對他趨炎附勢,阿諛奉承,而許衡卻對其針鋒相對。有一次阿合馬想要安-的兒子忽必辛為樞密院事,掌管兵權,唯獨許衡執議反對。許衡說:國家事議無非是財、民、兵三項,現在你作父親的已經掌管了財、民兩項,今又讓你兒子掌兵權,這樣國家大權集權於一家怎麽得了。由於許衡說的在理,元世祖沒有讓忽必辛掌領兵權。阿合馬父子從此對許衡懷恨在心,挾嫌報複。許衡忿然不屈,以辭職表示 。適逢政府要開設國子監,忽必烈便改任許衡為國子祭酒。至元八年(1271年)許衡以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主持國子監,忽必烈親自選擇蒙古族子弟到國子監學習。對於這些蒙古族子弟,許衡教以孔孟之道,君臣之禮,使他們接受封建文化。至元九年(1273年)"權臣屢毀漢法,諸生廩食或不繼"。許衡活動受到了阻礙,於是他隻好辭職表示 。許衡一生以從事教育為樂事,在他二十七年的仕途生涯中,剛直不阿,不附權勢,八次被詔入朝做官,又八次辭歸故裏躬耕桑糧。
許衡博學多才,在天文星學曆法方麵也有較高的造詣。至元十三年(1276年),許衡與太史令郭守敬等共-定曆法,經過五年的努力,到至元十七年(1280年),修成新曆法,元世祖授名為《授時曆》。這是我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曆法。《授時曆》告成後,許衡因病返回家鄉。至元十八年(1281年)卒,諡文正。
許衡死後,葬在現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南許家世代老塋。當地稱許墳,也稱許天官墳。墓地占地總麵積六百餘畝,蒼鬆成林,翠柏參天,墓前石刻造象並列,祀壇與曆代碑刻林立。清乾隆皇帝朝月山路過此地時,還親臨許墳刻碑留念。可惜這些曆史遺物,在-時被劫洗一空。
許衡在當時的條件下,竭力對蒙古貴族推行封建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製度,有利於蒙古族的漢化,符合曆史發展的要求,成為元代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著有《魯齋遺書》傳世。
許衡(1209--1281),字仲平,號魯齋。元代著名理學家、政治家。祖籍為懷州河內(今焦作市李封村)人。金大安元年(1209)生於河南新鄭縣,元至元十八年(1281)卒於李封村,享年72歲。
許衡自幼聰明好學,"嗜學如饑渴","所授章句過目輒不忘"。七歲上學,就向老師提出讀書何為?老師說:"取科第耳"。許衡不以為然地說:"如斯而已乎"。老師對七歲幼童有如此天資,感到非常奇怪。由於他在學習中經常提出一些老師難以解答的問題,所以先後三個老師都以"吾非其師"而辭教。許衡青少年時,家境貧窮,為了能多學知識,讀一本好書,他經常跋涉百裏借書抄讀。金大興二年(1233年),蒙古兵臨新鄭,許衡眾人由洛陽過黃河經河陽(今孟縣)北上逃難,盛夏酷暑季節,人們又饑又渴,眾人見路邊有一梨樹,都爭著摘梨吃解渴,唯有許衡獨自-道旁乘涼。有人勸他說:在這亂世中,梨園主人也不知逃到哪裏去啦,摘幾個梨吃有何妨?許衡卻說:"非其取而取之不可也,梨無主,我心獨無主乎?"許衡北上到了河北大名府,開始辦學讀書。由於他能恭謹,"人見有其德……",求學的人很多,並匾其齋為"魯齋",白此號稱"魯齋先生"。不久,他聽說提學姚樞棄官隱居蘇門,就專程前往求教,刻意憤讀儒家經典。他重視經世致用,痛感北方的社會混亂,立誌治國安民。
蒙古憲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出王秦中(今陝西省),設京兆宣撫司進行封建統治。經賢達推薦,許衡被忽必烈任命為京兆提學。許衡讓各郡縣都設立學校,規定"民至八歲,上至王公,下至庶民子弟,皆令入小學",從幼小教起。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自覺學習,讓人懂得"知"與"行",告誡人們在學習上切不可自滿。由於他"皆設學校,民大化之",使得秦地文化有了很大發展,有力地維護了忽必烈的統治。在秦地治學數年,備受秦地民眾稱讚。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後,任許衡為國子祭酒,總攬全國教學。1261年,許衡因病辭職還故裏,元世祖讓他帶病兼理懷孟教育工作,下詔任他為懷孟教授製。
至元二年(1265年)的一天,元世祖問翰林侍講學士竇默:"我很想得到一個象唐朝魏征那樣的人,能敢於給我提意見,以幫我改正缺點,不知朝中有無這樣的人。"竇默說:"犯顏諫諍,剛毅不屈,則許衡其人也"。於是,元世祖命許衡為議事中書省。許衡在中書省任職期間,"不為利誘""不為勢屈",時有"元代的魏征"之稱。他通過對曆史和當時社會狀況的分析,先後給元世祖上了五道奏疏,為元朝統治者提出了很多立國治世的好建議。他斷言,蒙古貴族要想長久統治中原,必須實行漢法,其關鍵在於"立法"、"用人",而其根本則是"農桑學校"。認為"能是二者,則萬目皆舉。不能是二者,它皆不可期也"。這種比較切合實際的思想,對維護元朝統治起到了鞏固作用,倍受元世祖信賴。
至元六年(1269年),許衡受命同太常卿徐世隆定朝儀,接著又同太保劉秉忠、左丞張文謙等一起議定官製,實行簡政改革,定出了中央集權機構的設置,減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冗長增置的台院"。這新的官製利國利民,得到了元世祖的恩準和讚賞。至元七年,許衡為中書左丞,當時中書平章政事阿合馬在朝擅權,不少大臣對他趨炎附勢,阿諛奉承,而許衡卻對其針鋒相對。有一次阿合馬想要安-的兒子忽必辛為樞密院事,掌管兵權,唯獨許衡執議反對。許衡說:國家事議無非是財、民、兵三項,現在你作父親的已經掌管了財、民兩項,今又讓你兒子掌兵權,這樣國家大權集權於一家怎麽得了。由於許衡說的在理,元世祖沒有讓忽必辛掌領兵權。阿合馬父子從此對許衡懷恨在心,挾嫌報複。許衡忿然不屈,以辭職表示 。適逢政府要開設國子監,忽必烈便改任許衡為國子祭酒。至元八年(1271年)許衡以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主持國子監,忽必烈親自選擇蒙古族子弟到國子監學習。對於這些蒙古族子弟,許衡教以孔孟之道,君臣之禮,使他們接受封建文化。至元九年(1273年)"權臣屢毀漢法,諸生廩食或不繼"。許衡活動受到了阻礙,於是他隻好辭職表示 。許衡一生以從事教育為樂事,在他二十七年的仕途生涯中,剛直不阿,不附權勢,八次被詔入朝做官,又八次辭歸故裏躬耕桑糧。
許衡博學多才,在天文星學曆法方麵也有較高的造詣。至元十三年(1276年),許衡與太史令郭守敬等共-定曆法,經過五年的努力,到至元十七年(1280年),修成新曆法,元世祖授名為《授時曆》。這是我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曆法。《授時曆》告成後,許衡因病返回家鄉。至元十八年(1281年)卒,諡文正。
許衡死後,葬在現焦作市中站區李封村南許家世代老塋。當地稱許墳,也稱許天官墳。墓地占地總麵積六百餘畝,蒼鬆成林,翠柏參天,墓前石刻造象並列,祀壇與曆代碑刻林立。清乾隆皇帝朝月山路過此地時,還親臨許墳刻碑留念。可惜這些曆史遺物,在-時被劫洗一空。
許衡在當時的條件下,竭力對蒙古貴族推行封建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製度,有利於蒙古族的漢化,符合曆史發展的要求,成為元代著名的理學家、政治家。著有《魯齋遺書》傳世。
許衡相關
諡號為“文正”的曆朝名人
同名人物:
許衡 (1910~1990)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 [當代]
同年(公元1209年)出生的名人:
商挺 (1209~1288) 山東省

元憲宗蒙哥 (1209~1259) 元朝皇帝 內蒙古自治區

喬惟忠 (1209~1264) 河北省保定市涿州

車若水 (1209~1275) 浙江省台州

覃毛 (1209~1292) 湖北省恩施州利川 + 更多公元120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281年)去世的名人:
阿術 (1227~1281) 蒙古族 內蒙古自治區

阿剌罕 (1233~1281) 內蒙古自治區

杜思明 (1217~1281)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

黃震 (1213~1281) 浙江省寧波慈溪

王恂 (1234~1281) 元朝天文學家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

弘吉剌・察必 (?~1281) 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後 內蒙古自治區 + 更多公元1281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