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者善墮網騎者善墮網

李義奇專欄|資本主義有450年壽命

來源:蒙格斯報告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有個預言,資本主義有450年壽命,即從1580年到2030年。距離2030年,還有5年時間。

人類社會的生產,有史以來,大體上走過了三種模式。一是奴隸主(人的擁有者)主導的勞動密集型生產,二是封建地主(土地的擁有者)主導的土地密集型生產,三是資本家(資本的擁有者)主導的資本密集型生產。顯然,資本密集型生產是有史以來效率最高的生產方式,在資本主導的生產方式下,社會財富得到了極大的增長。

理所當然,誰主導的生產模式,分配就會向誰傾斜。資本主導的生產方式,社會產品的分配,就會向資本的擁有者-資本家傾斜。原因很簡單,在當今社會生產方式下,資本說了算。為什麽?

新製度經濟學對此問題給出了解釋。我們知道,比如資本、勞動、技術、企業家才能等各種生產要素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企業組織。如果簡化一下,勞動、技術和企業家才能都可以統稱為勞動,或者人力資本。實踐中,我們常見的企業組織形式,都是資本說了算,是資本雇傭勞動,而不是勞動雇傭資本。為什麽?

2016年諾獎得主,不完全合約理論的開創者之一,Oliver Hart回答了這一問題。哈特的解釋是,由於未來是不確定的,擁有資本和勞動的各方在組成一個企業時,所簽訂的合約,是一份不完備的合約。因為誰也無法完全預料到未來會發生什麽,所以他們無法在事先將未來所有的可能出現時,各方的權利義務關係,都通過合約固定下來。即各方在組成企業時,無法在事先將所有的可能都描述清楚、通過合同條款約定下來。

大家商量好在一起做生意,事先能夠預料到的事情,都可以通過合約固定下來,當未來這些事情出現時,按照合約履行就可以了。但是,那些事先沒有預料到的事情出現後,怎麽辦?誰來負責這一塊兒,即誰來應對那些沒有事先預料到的情況出現時的企業決策(即剩餘控製權),誰來獲取(支付)這一部分收益(成本)(即剩餘索取權)?

企業組成的合約中,一定是有的生產要素所有者按照合同拿固定收入,有的生產要素所有者根據企業經營結果拿不確定的剩餘收入。那麽,應該由誰來拿剩餘收入?或者說,企業組成合約中,一定是,有的生產要素所有者按照事先約定的權利義務履行職責,有的生產要素所有者來兜底,履行那些合約中無法事先預料到的事情出現後的決策權,即剩餘控製權。一般而言,擁有剩餘控製權者拿剩餘收入,天經地義。問題到這裏,需要解釋的問題變成,誰來擁有企業的剩餘控製權和剩餘索取權,是最優的產權安排(符合參與各方的利益)?

哈特說,這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誰(生產要素所有者)在企業組成中最重要?二是誰有兜底能力?資本最有兜底能力,這個沒有爭議。但是,對哪種生產要素在企業組成中最重要,可能會有異議。但是,我們回顧一下企業發展的曆史,就知道,一個企業能不能組成,關鍵取決於資本,而不是技術或者企業家才能。所以,企業一般都是按照出資(權益資本)比例來劃定所有權,資本家就成為了企業的所有者。具體表現就是資本雇傭勞動,而不是勞動雇傭資本。

據上所述,資本說了算,符合參與各方的利益,是參與各方協商一致的最優選擇。

曆史地看,市場經濟、資本主義,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1579年,英國海外掠奪者在南美洗劫了西班牙戰艦,俘獲了大量財產,還清了大英帝國的債務,積累下大量資本,用作大英帝國在海外(地中海以東、印度等地)的投資,奠定了帝國基業。著名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將此事件看作是資本主義的誕生。凱恩斯預言,資本主義有450年壽命,即從1580年到2030年。凱恩斯的邏輯,大意是,當科技發展和資本積累達到一定水平以後,資本主義就會變得與人類社會不能共存。

非常佩服凱恩斯穿越千年的眼光。應當看到,科技和資本,既是人類社會的解決方案,也是人類社會的問題。顯然,平時我們隻關注了前者,而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還有後者。凱恩斯提醒我們,2030年,凱恩斯預言的資本主義壽終正寢之年,距今還有5年時間。

從生產方式來講,資本主義主導社會生產,始於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或者說資本密集型生產,相對其他生產方式的改變,主要有二。一是科技的發明和使用,二是生產組織方式的專業化分工與集中。而其具體表現,則是生產組織的標準化和規模化。曆史上,有很多通過標準化和規模化改善生產組織效率的生動案例,比如流水化生產線,比如集裝箱,等等。在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三種生產要素的相互關係中,所謂資本密集型生產,或者說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基本邏輯,就是在資本所有者的主導下,用科技和資本去取代勞動力的不斷嚐試和努力。

這裏有一個判別標準,如果用科技和資本投入取代勞動力的嚐試,結果是人的解放,就是值得的(向善);如果結果是對人的束縛,如同當前的算法歧視、信息繭房等,就是不值得的(向惡)。曆史經驗仿佛是,向惡的不斷被發明出來,經過市場優勝劣汰,隻有向善的最終留存了下來。400多年以來,就是如此。

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燦爛文明,有目共睹。但是,在資本的主導下,現實中,科技進步和資本投入,沒有改善勞動力待遇的案例,也有很多。比如外賣騎手困在人工智能(算法)裏的事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種情況下,資本投入引領的科技進步,並沒有將工人從繁忙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反而利用人工智能將工人的最後的一點精血榨取幹淨。

從帶來未來收入這一動機(資本的本性)來講,隻有標準化和規模經濟,才是值得資本關注的。或者說,隻有大規模的資本投入,才能支撐標準化和規模經濟,維持現代高度分工合作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社會運行。照這個邏輯走下去,必然的結果是資本綁架社會,資本主導一切。因為社會離不開資本,離開了資本,社會就有分崩離析的危險。如此一來,瘋狂的物質生產、無限的資本積累、不斷擴大的社會規模,有可能進入惡性循環。經濟危機反複加劇,社會鴻溝日益加深,資源消耗殆盡,生態失衡不可控製。最後的結果是,人類社會和承載人類的地球,都會受不了。所以,凱恩斯的預言,有其道理。

在資本主義發展的這幾百年裏,關於自由市場的理論,信徒眾多。他們宣稱,自由的市場競爭,反映了個人追求自利的最大化,而追求私利的最大化,正是人的本性。人們出於其本性,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市場競爭,自然就能達到人類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在他們眼裏,資本主義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但是,他們忘記了,資本主義也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階段,它不是人類社會的終結。就拿他們標榜的競爭來說,如果有一天,外賣騎手都搞明白了辛苦的真相,他們還會去競爭嗎?如果人人都困在信息繭子房裏,他們甘心嗎?如果不對資本對社會的瘋狂壓榨加以限製,總有一天,競爭會停止下來。社會將變成死水一潭。

科技向善、社會責任、低碳經濟等,就是人類社會在主動校正資本之惡。但是,資本家會從內心深處認同這些嗎?這或許就是資本的宿命。

按照新製度經濟學的理論,在當今社會,技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實踐中也曾見到資本追逐技術的情況。技術的稀缺性、在生產要素組合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且在某些領域,企業的生產要素組合中,技術的重要性已經超過資本,且有技術部分取代資本直接享有企業所有權的案例。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技術(勞動)雇傭資本的現象嗎?別忘了,技術的缺陷是,它沒有兜底能力。

但是,資本主義如何才能壽終正寢?當下某些領域資本之瘋狂,也越來越被社會形成共識,人類社會也在主動校正資本之惡。但是,如果說按照凱恩斯的預言,再過5年資本主義就壽終正寢了,相信不會有人相信。

貨幣是物質世界的秩序。我們不知道哪一天資本主義會壽終正寢,但我們知道,哪怕將來沒有資本主義了,資本(貨幣)還會是人類社會的底座。人類社會、人們無法擺脫錢。

這就是殘酷的現實。

作者簡介

李義奇,河南南陽人,金融學博士,教授,北京資本運營中心副總經理。其人涉獵甚廣,是經濟界的學問家,學問家中的治史者,史學家中的經濟學者,企業高管中的高產作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或立場,不代表新浪財經頭條的觀點或立場。如因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需要與新浪財經頭條聯係的,請於上述內容發布後的30天內進行。

赞(58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騎者善墮網 » 李義奇專欄|資本主義有450年壽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