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張帝 >李元禮(人物)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正文

李元禮(人物)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来源:浩氣長存網   作者:德阳市   时间:2025-07-05 07:50:42

基本內容

  李元禮(110―169),名膺,字元禮,東漢潁川襄城(今屬河南)人。出仕之初舉孝廉,後曆任青州等地太守、烏桓校尉、徵度遼將軍、河南尹。在《世說新語》裏,直接記載李元禮言行的,共有5條,分布在《德行》《言語》《賞譽》《品藻》四門裏。總觀這五條記載,對李元禮的評價都非常高。《賞譽》之2就評論:“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鬆下風。」”。他被太學生標榜為“八俊”之第一,在世人心目裏有著很高的地位。(見《品藻》之1、汝南陳仲舉,潁川李元禮二人,共論其功德,不能定先後。蔡伯喈評之曰:「陳仲舉強於犯上,李元禮嚴於攝下,犯上難,攝下易。」仲舉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之上。)李元禮為官期間,和陳蕃同樣反對宦官專擅,糾劾奸佞,號稱“天下楷模李元禮”。《資治通鑒》第五十五卷記載:太學諸生三萬餘人,郭泰及潁川賈彪為其冠,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禦,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於是中外承風,競以臧否相尚,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曆史上的李元禮,其出名是和他禮賢下士為官清正分不開的。

  李元禮本身已經就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他為官後還不遺餘力為朝廷搜羅人才。《資治通鑒》第五十五卷記載,有個才子叫郭泰,還沒被世人認識的時候,被介紹給李元禮認識。李元禮與之交談後,發現是個不可多得的有才能的人,對郭泰大加讚賞。後來交情深厚,一起回鄉的時候,那麽多侍從門生,惟獨與郭泰同船同車,時人看了非常羨慕(泰博學,善談論。初遊雒陽,時人莫識,陳留符融一見嗟異,因以介於河南尹李膺。膺與相見,曰:“吾見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聰識通朗,高雅密博,今之華夏,鮮見其儔。”遂與為友,於是名震京師。後歸鄉裏,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膺唯與泰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後世有個成語叫“同舟共濟”,典故即出於此。

  李元禮有個老鄉聶季寶,出身低微,不敢來見李元禮。有人知道聶季寶科舉考試不會被錄取,將他的情況告訴了李元禮。李元禮同聶季寶會麵,坐在台階下為牛禦寒的蓑衣上麵談了一次話,便斷定說:“這個人將來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後來果然如李元禮所預料的一樣,聶李寶成為國家大才。(《太平廣記》:膺同縣聶季寶,小家子,不敢見膺。杜周甫知季寶,不能定名,以語膺。呼見,坐置砌下牛衣上。一與言,即決曰:“此人當作國士。”卒如其言。)不光聶季寶得到李元禮賞識後能夠順利入仕,其他的人,也都是這樣,一旦被李元禮賞識,便如同鯉魚登了龍門。東漢時期,名人士人清議對一個人前途尤其是仕途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當時有個孔子後裔叫孔文舉的,十歲那年跟著父親,專門去洛陽拜訪李元禮。本來尋常人等是見不到李元禮的,可是孔文舉說自己是李元禮的親戚,從而得以順利進入李家大門。李元禮問他:“我們是什麽親戚呀?” 孔文舉說:“我的遠祖孔子和您的遠祖老子(老子姓李)有師徒之誼,我是孔子的後人,你是老子的後人,我們當然是世交啦!” 孔文舉因機智求得一見不說,又以表現突出,而得到李元禮賞識。當時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說他小時候出色並不等於長大了也出色。不想孔文舉頭腦敏捷,馬上回答:“看到你現在的樣子,就知道你是小時了了的啦!”(《言語》之3、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足叔)□(足昔)。)後來成了個成語,說小孩子早彗,就叫“小時了了”。不過後人一般和“大未必佳”連用,說明“小時候聰慧,不等於大了就有出息”的意思。孔文舉就是孔融,孔子第二十世孫,後來成為東漢名臣,小時候也“了了”,大了,也“佳”了。這是後話。

  李元禮因為官清正冷竣,懲治閹人宦官貪汙腐敗手不留情,曾經被一個貪官反咬一口而遭罷官(《資治通鑒》第五十五卷:宛陵大姓羊元群罷北海郡,臧汙狼藉;郡舍溷軒有奇巧,亦載之以歸。河南尹李膺表按其罪;元群行賂宦官,膺竟反坐)。後來陳蕃等很多當時非常有影響的高級官員反複上表為李元禮辨析冤情,不但要求把他放出來,還要求升他的官。終於李元禮被釋,“複拜司隸校尉”。放出來了還是耿直威正,一如既往地追查官場裏的貪汙腐敗現象。那時候宦官張讓有點勢力,他的弟弟張朔在外做官,貪婪而殘暴,知道李元禮要抓他,就跑到京師哥哥張讓家裏,藏到房屋柱子的夾層裏。李元禮竟追到張讓家裏,破開屋柱抓住了張朔,審問清罪行後將他很快正法了。張讓得知這個消息已經晚了,就跑到皇帝跟前惡人先告狀,說李元禮殺罪犯不先請示皇帝私自動手。李元禮並不懼怕,慷慨陳詞,辨析義理,皇帝被說服了,回頭答複張讓:“這是你弟弟自己做惡了,和李元禮沒什麽關係的啦!”自此後,中庭閹宦再不敢私自出宮為害百姓,朝廷官員,莫不戰戰兢兢堅守崗位,再不敢懶散放縱。皇帝見到這個現象奇怪,就問為什麽變得這麽膽小,宦官們說:“怕那個李校尉啊!”(見《《資治通鑒》第五十五卷:時小黃門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道,畏膺威嚴,逃還京師,匿於兄家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吏卒破柱取朔,付雒陽獄,受辭畢,即殺之。讓訴冤於帝,帝召膺,詰以不先請便加誅之意。對曰:“昔仲尼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積一旬,私懼以稽留為愆,不意獲速疾之罪。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惡,退就鼎鑊,始生之願也。”帝無複言,顧謂讓曰:“此汝弟之罪,司隸何愆!”乃遣出。自此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出宮省。帝怪問其故,並叩頭泣曰:“畏李校尉。” )那時候,朝廷風氣綱紀敗壞,李元禮卻堅持正義,主持清廉,一時名氣大振,士人都以被李元禮賞識為榮,認為被李元禮稱讚也如同登了龍門一樣(出處同上:時朝廷日亂,綱紀頹弛,而膺獨特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雲。)後來李元禮舉薦名士為官,其名下屬官薦官門徒學生無數,政事為之一振,世人開始期待太平盛世。但是終究是社會腐敗太甚病入膏肓,李元禮和追隨他的士人,不但沒有實現政治抱負,反而和閹宦結怨,兩次沉浮,死傷無數,曆史上非常著名的“黨錮之禍”即是說這事情。

  公元169年,李元禮誅宦官失敗,反被其收捕,被下獄拷問致死。其妻其子徙邊,父兄及其門生故吏並遭禁錮。“黨錮之禍”是東漢滅亡天下大亂的標誌,此後東漢名存實亡,軍閥割據社會動蕩,開始進入曆史上最混亂的三國時期。號稱“天下楷模”的李元禮,有心清政,無力回天,終被閹宦殺掉了。

李元禮(人物)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标签:

责任编辑:赣州市

国内新闻

国际新闻

全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