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策略
核心觀點
地方兩會全部落幕:1月中下旬,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召開地方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全文相繼公布。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的關鍵之年,地方政府工作的開展對於全麵深化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各地方政府對於產業政策作出進一步規劃。其中,全方位擴大內需、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等成為2025年的熱點話題,對於後續A股投資結構也有一定指導意義。
擴大內需戰略地位突出:31個省區市中,有21個把擴大內需或者促消費擴投資放在首要任務的位置上,同時這一任務在多數省份2025年重點工作中的優先級較2024年有明顯提升。(1)提振消費已成為擴大內需的關鍵著力點,各地方政府積極響應這一趨勢,提及了一係列政策措施。一是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31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新”一詞出現了54次。二是擴大服務消費,培育新型消費。三是拓展消費新場景新業態。隨著地方政府大力提振消費,持續刺激居民對傳統消費領域的需求,市場對於相關行業的投資預期有望提升,上市公司的基本麵也將有所支撐。同時,新興消費領域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2)投資是擴大內需的另一著力點。其中,“兩重”一詞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70次。在2025年重點工作安排中,28個省區市均提到了“兩重”這個關鍵詞。在重大項目建設方麵,重點關注以下領域:一是傳統基礎設施領域,重點關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二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相關的項目建設。
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成為高頻詞。在2025年工作部署中,31個省區市均提到了“新質生產力”這個關鍵詞,總計提及了63次,且這一頻次較2024年的36次有明顯提升。多地在2025年重點任務中把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了突出位置,強調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具體產業布局方麵,多個重點省份強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數字經濟成為地方政府發展的重點。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也是多地在2025年的重點工作任務。此外,多地表示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近期DeepSeek的突破性進展有力提振了國內產業實現自身發展的信心,同時也在助力“AI+”應用端加速落地。展望後續,科技創新主題的結構性行情有望持續,中長期來看,基於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與自主可控邏輯的科技創新板塊投資價值較高。
央國企改革持續深化:從2025年重點工作安排來看,31個省區市均提到了國有企業改革相關任務。具體舉措圍繞做優做強主責主業、完善國有企業考核評價體係、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加快向新興產業布局等方麵展開。當前央國企普遍存在估值較低現狀,同時分紅水平相對較強,隨著央國企改革進一步深化,核心競爭力有望得到強化,市場估值結構也將迎來重塑機會。總體來看,央國企中長期投資價值較高。
風險提示
國內政策效果不確定風險;地緣因素擾動風險;市場情緒不穩定風險。

正文
一、地方兩會全部落幕
1月中下旬,全國31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召開地方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全文相繼公布。各地在總結2024年工作的基礎上,對2025年工作總體要求和重點任務作出明確部署。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的關鍵之年,地方政府工作的開展對於全麵深化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總體來看,各地方政府在工作報告中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聚焦高質量發展,推進全麵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統籌發展和安全,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展現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信心與決心。同時,圍繞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各地方政府對於產業政策也作出進一步規劃。其中,全方位擴大內需、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等成為2025年的熱點話題,對於後續A股投資結構也有一定指導意義。
二、擴大內需戰略地位突出

202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2025年重點工作中的首位。從各地方政府披露的2025年重點工作安排來看,31個省區市中,有21個把擴大內需或者促消費擴投資放在首要任務的位置上,同時這一任務在多數省份2025年重點工作中的優先級較2024年有明顯提升,體現出擴大內需在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其中,上海提出“大力提振消費,著力提高投資效益”,江蘇提出“千方百計擴大有效需求”,山東強調“在全方位擴大內需上下功夫、求實效”。
(一)大力提振消費——“兩新”領域
提振消費已成為擴大內需的關鍵著力點,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升級、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方政府積極響應這一趨勢,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提振消費列為重要工作內容,提及了一係列政策措施,主要舉措包括以下方麵:

一是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兩新”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被反複提及。全國31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兩新”一詞出現了54次。在2025年重點任務中,北京、河北、浙江、福建、廣東等30個省區市提到要加力擴圍實施“兩新”工作,涉及汽車、家電家居、電動自行車、手機、平板電腦、智能手表手環等消費品以舊換新和醫療設備、電梯等設備更新。其中,河南明確提出“更新汽車50萬輛、家電800萬台,實施設備更新項目3000個”。
二是擴大服務消費,培育新型消費。多數省份在2025年重點任務中提到“服務消費”這一概念,31個省區市均提及了文旅、健康、養老、銀發、托育、家政等具體產業。共計17個省區市強調培育新型消費,提及了數字、綠色、智能等消費領域。其中,安徽提到“實施數字消費提升行動”。
三是拓展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積極發展首發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銀發經濟、首發經濟、冰雪經濟等依然是熱點。同時,賽事經濟、直播經濟、夜間經濟、會展經濟、演藝經濟等也被多次提及。
此外,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浙江、廣東等在內的12個省區市提及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有助於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
隨著地方政府大力提振消費,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持續刺激居民對汽車、家電家居、消費電子等傳統消費領域的需求,市場對於相關行業的投資預期有望提升,上市公司的基本麵也將有所支撐。同時,新興消費領域有望成為新的增長點,相關標的或獲得更多的市場關注。
(二)提高投資效益——“兩重”領域
投資是擴大內需的另一著力點。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提高投資效益”,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包括北京、上海、河北、山東、浙江等在內的14個省區市也提及“提高投資效益”。天津提到“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山東更是強調“著力擴大有效益的投資”,涉及“繼續實施15000個省市縣重點項目,推動3900多個項目投產達效、新增產值5000億元左右”。

其中,“兩重”一詞在全國31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70次。在2025年重點工作安排中,28個省區市均提到了“兩重”這個關鍵詞。天津指出“更大力度爭取和實施‘兩重’項目”,上海提到“完善‘兩重’建設工作機製,實施、儲備一批‘兩重’建設項目,用好增發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廣東指出“更大力度推進‘兩重’項目”。
在重大項目建設方麵,重點關注以下領域:一是傳統基礎設施領域,重點關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大多數省份在2025年重點工作中提及上述領域。其中,天津表示“分年度穩步推進城市能源、管網、軌道、路網改造、城市更新和重點公共服務民生項目、園區配套建設”,山東表示“今年力爭交通、水利分別完成投資2500億元、800億元”,江蘇明確“全年交通、水利、能源、市政領域投資分別達2300億元、600億元、1700億元、1400億元”。二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相關的項目建設。天津提出“產業投資要聚焦綠色石化、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鏈”,河北指出“推動潤澤人工智能應用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成投運”,黑龍江強調“實施1000個重點產業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占比60%以上”。
三、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地方兩會中,“新質生產力”成為高頻詞,在全國31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共計出現了97次。在2025年工作部署中,31個省區市均提到了“新質生產力”這個關鍵詞,總計提及了63次,且這一頻次較2024年的36次有明顯提升。多地在2025年重點任務中把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放在了突出位置,強調著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係。

首先,具體產業布局方麵,多個重點省份強調發展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多地積極布局量子科技、人形、6G、腦機接口等未來產業,搶占科技製高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多地還強調通過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鋼鐵、化工、紡織等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其次,數字經濟成為地方政府發展的重點。多地強調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發展,探索數據資產化和市場化配置改革。其中,北京提出“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杆城市”,浙江、湖北等地表示“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浙江、山西、湖南、黑龍江等地更是明確提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長目標。安徽在推進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提到,“培育壯大‘數智雲網鏈’等新興數字產業,實施數商高質量發展行動”。
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也是多地在2025年的重點工作任務。天津、河北、山東、江蘇等21個省區市提及“先進製造業”,其中福建指出“持續打造先進製造業強省”,多地提出“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群”。同時,“現代服務業”一詞也出現在15個省區市的重點任務中,其中生產性服務業是一大側重。天津指出“統籌推進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河北、山西、江蘇和四川等地更是提出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此外,多地表示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共計25個省區市在2025年重點工作任務中提到發展特色產業或優勢產業。其中,北京表示提升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優勢產業發展能級,山東強調“鞏固提升優勢產業,新增省級先進製造業集群10個,推動輕量化鋁材等爭創國家先進製造業集群”。

總體來看,一方麵,在房地產長期處於去庫周期、國內經濟新舊動能切換的大環境下,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政策高度支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通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培育壯大,來應對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推動國內經濟的高質量發展。AI的快速發展正推動科技產業進入新一輪變革。AI在大數據、自動駕駛、智能家居等領域的創新突破,為手機、汽車、計算機等行業注入了新動能。未來,AI與各行業深度融合將催生更多的增長點,特別是在構建數字經濟和促進產業智能化升級方麵發揮核心作用。另一方麵,科技領域自主可控重要性提升。特朗普已於2025年1月20日正式就任第47任美國總統,而上一屆任期內特朗普對華采取了多輪包括貿易限製和技術管控等在內的措施。在特朗普的政策主張下,國內自主可控邏輯的重要性大幅提升。
近期中國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的突破性進展引發了全球AI行業格局震蕩,有力提振了國內產業打破外部封鎖和實現自身發展的信心,同時也在助力“AI+”應用端加速落地,頭部平台正在陸續接入DeepSeek。展望後續,科技創新主題的結構性行情有望持續,中長期來看,基於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與自主可控邏輯的科技創新板塊投資價值較高。
四、央國企改革持續深化
此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高質量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地方兩會中,國有企業改革也是熱點議題。在全國31個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國企”、“國有企業”共計出現了142次,“央企”一詞也出現了32次。

從2025年重點工作安排來看,31個省區市均提到了國有企業改革相關任務。具體舉措圍繞做優做強主責主業、完善國有企業考核評價體係、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加快向新興產業布局等方麵展開。其中,部分省市提出了明確目標,上海指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營業收入占比提高到30%左右”,山西表示“推進省屬國有資本在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國計民生領域的資產總額達到7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占比達到10%左右,主業投資占比90%以上”,浙江計劃“省屬國有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幅高於全省平均2個百分點以上,推動國資國企成為創新浙江建設重要力量”。
當前的國際政治與經濟環境中,全球不確定性依然較大,美國在貿易與科技領域的政策變化可能會引發全球市場的波動加劇和風險溢價的上升。此時,投資者對風險的規避需求也會進一步增強,防禦性資產的吸引力上升。當前央國企普遍存在估值較低現狀,同時分紅水平相對較強,隨著央國企改革進一步深化,核心競爭力有望得到強化,市場估值結構也將迎來重塑機會。總體來看,央國企中長期投資價值較高。
五、風險提示
國內政策效果不確定風險;地緣因素擾動風險;市場情緒不穩定風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