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寧市名人錄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作者:吐鲁番地区 来源:海口市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7-05 07:36:56 评论数:
張十萬 [唐] 張十萬,唐年縣梓木裏南壟人(今通城縣塘湖鎮黃袍山荻田村南壟),生於通地城黃袍山觀音山,唐朝後期戰亂,為護一方平安,在華羅寨立山寨為王,建立江南一國--華羅國。勢力範圍及今天的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修水縣、武寧縣、赤壁市、臨湘、鹹安區、嶽陽縣、嶽陽市、平江縣、汩羅縣等等地域。相傳在唐朝末期,因民不聊生、民生困苦、國家動蕩,張氏青年為保鄉鄰一方平安與溫飽,率領鄉親揭竿而起,抗稅反奴,周邊十數縣府感其為人勇敢仗義,紛擁其為王,號稱“兵馬十萬眾 宅舍十萬間 糧食十萬擔 金銀十成斤”。後,又有黃巢起義,但張不為所動,中而立之,不應腐唐之招納,也不應黃軍之反唐。良苦用心,隻為保一方鄉鄰。張十萬占山為王、……[詳細] |
汪宗伊 [明] (1510~1586) 汪宗伊(1510-1586),字子衡,別號少泉,湖北省崇陽縣人。明代官員。生於明正德庚午年(1510)正月十五,湖北省崇陽縣大路汪家人。其祖父藻,舉人,賜資政大夫;生父文明公,舉人,曾任四川彭縣知縣;養父(為其叔父)文盛,正清辛未年進士,累官雲南巡撫兼安南總督。他的兩個哥哥宗元、宗凱都先後高中進士,分別任通政史、尚寶卿;季弟宗召,舉人,候選知州。全家祖孫三代7人4進士,聲振遐邇,傳為佳話。宗伊出生於這樣一個書香官宦世家,受家庭環境熏陶,且自小天資聰穎,好學上進。小小年紀,就已博涉經史名作。明世宗嘉靖初年(1522),父親中丞公文盛出任福州地方長官,建三山書院,梓兩漢經史,大興教育文化事業。13……[詳細] |
方瓊 [宋] (1068~1126) 方瓊(1068―1126),原名端五,號益庵。累官兵部尚書,兵部大元帥、抗金英雄、嶽飛之師。居住於義井(黃袍山荻田),後居住於梓木裏新莊(現湖北省通城塘湖鎮黃袍新莊村和荻田村的交界處:擂鼓坪橋旁不遠處)。出生於仕宦之家,其祖父方白允,進士宋朝左閣丞相,父親方琳,進士及第,宋朝戶部尚書。 方瓊,生於宋朝宗熙寧年(公元1068年),哲宗元右二年(公元1087年)中舉人,元右六年(公元1091年)登進士,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筮仕,累官兵部尚書,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母親去逝返回通城黃袍家鄉,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人入侵,東路由燕京(北京)南下,過黃河進犯汴京(河南開封)。欽宗靖……[詳細] |
劉景韶 [明] 抗倭名將 (1507~?) 劉景韶,崇陽大白人,字子成,號白川,生於明正德丁醜年(1507)正月初三申時,抗倭名將。中嘉靖庚子科(1540)舉人,會甲辰科(1544年)進士。初授潮陽令,擢刑部主事,曆貴州僉事、浙江海防兵備副使,破倭寇有功升為浙江按察使、都察院右僉都禦使。嘉靖三十九年(1560)提督淮陽軍務兼巡撫鳳陽諸府。歿萬曆戊寅年(1578)五日二十一申時,享年七十一歲。始葬史家渡上手蔡家套,後改葬假馬白羊衝(望天壟)山堝口咀上,俱屬官禦葬。劉景韶是嘉靖甲辰進士,善詩文,有《燕台集》《秋蛩集》等著作問世。平倭戰役大獲全勝後,他曾作《平倭曲》雲:“團練從今須土著,莫憑征調作長城。滿地-須撫字,眼中誰複是陽城。”劉景韶又……[詳細] |
黃永勝 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1910~1983) |
錢瑛 (1903~1973) 錢瑛(1903-1973),名生桂,號鏡霞,鹹寧馬橋力稼莊人。出生於湖北潛江周家磯。錢瑛早年投身革命,1927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被派往蘇聯學習。土地革命時期,在湘鄂西革0據地先後擔任洪湖和潛江縣委的領導工作,領導群眾打土豪、分田地,是一位威震敵膽的傳奇式女英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她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曆盡艱辛,出生入死,為我黨在“白區”鬥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新中國成立後,錢瑛曾出任國家監察部部長和內務部部長,立黨為公,堅持原則,鐵麵無私,被人民群眾稱讚為“女包公”。錢瑛同誌的一生是為廣大人民翻身解放戰鬥的一生,是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奮鬥的一生。一、周家磯的秀英姑娘錢瑛從小……[詳細] |
張高勇 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2~2007) |
王世傑 武漢大學首任校長 (1891~1981) 王世傑 (1891.3.10―1981.4.21),1891年3月10日生,湖北省崇陽人。字雪艇。武漢大學首任校長。早年就讀於湖北優級師範理化專科學校,1911年肄業於天津北洋大學(今 天津大學)采礦冶金科,後留學英、法,1917年獲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士,1920年獲法國巴黎大學法學研究所法學博士。回國後曾任教於北京大學,與胡適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後轉投國民黨,進入政界。曆任國民黨政府法製局局長,湖北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海牙公斷院公斷員,武漢大學校長,教育部長,軍事委員會參事室主任兼政治部指導員,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中央設計局秘書長。曾一度任國民參政會主席團主席。1945年當選國民黨……[詳細] |
丁金保 (1912~1934) 丁金保,女,1912年10月19日出生於湖北省通城縣大盤山一戶窮苦人家。寒來暑往,丁金保已長大成人。她纏著父親要學習槍法,一來可以跟隨父親上山打獵,補貼家用;二來在亂世中可以自衛。父親丁德英在女兒的再三懇求下,才按照獵戶的習俗,鄭重地把一個用獵物血和桐油漿過的網絡掛在女兒的肩上,作為吉祥的象征。當上了獵手的丁金保,從此勤學苦練槍法。她帶著竹筒提水練腕力,點著“香火”練瞄準。丁德英以從未見過的嚴厲來訓練自己的女兒。獵人世家的潛移默化,給丁金保練就了圍山射獵的良好素質。寒暑匆匆,她風裏來,雨裏去,滾打摔爬,不畏勞苦,練就了兩條“飛毛腿”和一手好槍法。自此,大盤山上亡命奔跑的野兔,咯咯騰飛的山雉,隻……[詳細] |
譚質夫 革命烈士 (1913~1934) 譚質夫,原名譚家文,1913年7月13日出生於湖北省通山縣大畈高坑金竹窩村的一戶貧農家庭。父親譚傳柯是個勤勞的農民,母親袁氏為人忠厚。譚質夫兄弟兩人,一家四口,依靠父母自耕祖傳二畝山地,經營小塊山林和出賣部分勞動力,勉強維持生活。譚質夫少時聰穎,7歲入私塾,讀書三年。1924年,譚質夫父母不幸雙亡。為葬雙親,由族中頭人作主,將他家僅有的山地、房屋全部賣給“公會”。譚質夫兄弟孤苦無依,寄住堂叔家,堂叔家境亦貧困,為了養活比自己小3歲的弟弟,譚質夫隻好給村裏的土豪放牛。這個初諳人事的孩子,不論風晴雨雪,日伴耕牛夜伴弟,在痛苦中度過兩個冬春。1926年10月,北伐軍攻克武昌,大革命運動波及到了通山窮……[詳細] |
金同慶 [唐] 金同慶,金興政之子,唐年縣梓木裏人南壟人(今通城縣塘湖鎮黃袍山荻田村南壟遷象形山(今通城縣黃袍山塘湖龍印村),後又遷雋南(今通城縣城南門)。登第名次第十一名,官郡守。現位於通城縣城南金井街的金家井,是唐代吏部侍郎金興政之子金同慶於開元中後期開挖,曆來受到精心保護,曆代縣府多次修繕,《通城縣誌》和《金氏宗譜》均有明確記載。金家井井水清澈甘甜,1200多年來一直為當地民眾飲用。如今,雖然有了自來水,但仍有不少人取此井水飲用。……[詳細] |
阮耕 革命烈士 (1906~1935) 阮耕,原名袁修平,1906年6月生於湖北省通山縣黃沙鋪鎮一個自耕農家庭。祖父時置有少量山林與田地,父輩都是忠厚勤勞的農民。阮耕6歲入私塾讀書,十二三歲善詩能文。在校期間,與學長阮旦明誌趣相投,形影不離。每年同學們或是春遊,或是登高聚會,阮耕都緊隨其後,大家取笑他為“阮耕”。阮耕並不氣惱,隨口應道�“既願修平,亦當願耕。”因此阮耕就成了他的外號。阮耕學習刻苦,成績優良,父母親節衣縮食,又送他讀了三年經館。出學後不久,阮耕就被附近鄉村聘為私塾老師。阮耕出身農家,深知農間疾苦,富於同情心和正義感。任教期間,對一些貧苦農民家的子女,他少收學費或免收學費,還開辦夜讀班,教白天從事勞動的窮苦孩子識字,深受……[詳細] |
程桔 |
趙世當 (1908~1930) |
張茂信 (1906~1935) 張茂信,1906年6月20日生於湖北省蒲圻縣鬥門橋下屋張家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全家九口人,僅有柴山一畝,旱地二畝。為了度日,租種了土豪邱道晉水田50多畝,年交地租60餘擔。一家勤扒苦做,精打細算,收入除捐稅外,勉強可以度日。張茂信0歲時,從堂兄張茂禮讀了三年私塾,後因家貧輟學,在家務農和做手藝。1924年,他與黃在桂結婚,生得一子,取名衛兒,後不幸夭折。1930年,隨著革命運動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張茂信在家鄉參加了地方赤衛隊。次年,紅十六軍來蒲折開展遊擊活動,他報名參了軍。同年11月7日,他參加攻打駐蒲圻新店國民黨軍第八十二師的戰鬥。由於作戰勇敢,各方麵表現都很好,不久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33……[詳細] |
程時傑 中國科學院院士 |
趙國泰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1915~1974) 趙國泰,湖北崇陽人,1915年出生。幼家貧,8歲為傭工。1930年參加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是當年解放本溪的最高指揮員。他曾參加過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曆任晉察冀軍區直屬遊擊軍政委,安東軍區獨立一支隊司令員,誌願軍50軍150師師長,50軍副軍長兼參謀長,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74年在大連逝世,享年59歲。父名河清,以木工為業。母親吳梅喜,操持家務,因家臨驛道,乃帶便賣茶煙以補家計。趙幼時,無力入學,雖一字不識,但很有心計。八歲即離別父母去華陂吳家塔村幫人家放牛。十四歲給城關一家甜食館當小雇工。1930年彭德……[詳細] |
殷承禎 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1915~1990) 殷承禎(1915-1990),湖北省崇陽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團隨營學校排長、司務長,紅軍學校青年幹事、出納,軍委總供給部會計、材料科科長、會計科科長、軍實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後任陝北獨立第1師供給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會計科科長,駐桂林辦事處交通運輸科科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遼吉軍區後勤部副部長、政治委員、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後勤部供給部副部長。參加了遼沈、平津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中南軍區後勤部營房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財務局局長,……[詳細] |
楊文甫 (1900~1935) 楊文甫,號繼緒,別名仁甫、文虎、1900年生於湖北省通城縣九嶺鄉馬洞村麻石坡一貧苦農民家庭。父母早逝,隻留下三間草房。楊文甫兄弟三人,不是給人做子,就是為地主放牛。楊文甫不滿10歲就給地主放牛兩年,後因不甘受辱罵-,毅然逃出地主家。1925年夏,共產黨員趙世當在九嶺點燃革命烈火。飽嚐人間苦水的篾匠楊文甫被革命火焰展現的光明所吸引,參加了“青年讀書團”。次年,通城縣大興農民運動,黃雲岸、劉書堂發動饑寒交迫的農民打土豪、捉劣紳,開倉放糧吃大戶,楊文甫一馬當先,被選為中農民協會委員和農民糾察隊副隊長。1926年8月,趙世當介紹楊文甫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目不識丁的楊文甫,帶著弟弟楊海燕,以篾匠職業為……[詳細] |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